“AI 社交产品‘死亡潮’再现”是当前科技媒体和行业讨论中的热议话题之一。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”、“它折射出哪些问题”以及“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”。
一、什么样的“死亡潮”?
“死亡潮”主要指的是:一批曾被资本追捧、热度很高的 AI 社交 / AI 陪伴产品在短期内陆续宣布关停、业务缩减、停止注册新用户、关闭付费/充值通道等现象。
例如:
- Soul 推出的 AI 产品“异世界回响”被提及在关停列中。
- 垂直情感类初创产品如 Lumi、Dot 也出现业务调整或退出。
- 小冰公司旗下 “X EVA” 已关闭充值和新用户注册通道。
- 在“AI 应用死亡潮”整体层面,据报道有超过千款 AI 应用失败案例被纳入“AI 坟场”数据库。
这种关停潮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在 AI 社交 / AI 应用领域广泛出现的调整。
二、为何会出现 AI 社交产品的“死亡潮”?
从多个报道和分析来看,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和结构性挑战:
问题 /挑战 | 具体表现或成因 |
---|---|
产品同质化 / 算法模板化 | 很多 AI 社交产品在形态上高度雷同:二次元/虚拟角色+对话机制+情感陪伴设定,缺乏差异化。用户体验容易审美疲劳。 |
情感共鸣与真实连接缺失 | AI 可以模拟语言风格、角色设定,但难以真正理解、感受和回应人的情绪深层意图。长期来看用户可能觉得“表面温柔,内里空洞”。 |
变现困难 / 付费意愿低 | 在 AI 社交场景中,用户对 AI 的依赖容易退化为工具感,而非情感付费动力;同时 AI 资源消耗(模型计算、服务器成本等)高,难以用低 ARPU 支撑。 |
资本驱动下的过度扩张 / 投资热潮冷却 | 在 AI 热潮早期,很多项目获得大量融资、快速扩张。但当用户、变现、运营压力显现时,资本耐心下滑,项目更容易被淘汰。 |
技术边界 / 模型理解力限制 | 虽然大模型在语言生成方面性能强劲,但在“情绪理解”“语境延展”“多轮长对话的一致性”等方面仍有短板,这使得复杂社交场景难以彻底以 AI 驱动。 |
用户热度下降 / 新鲜感消退 | 初期用户带着猎奇或好奇心理尝试 AI 社交产品,但若使用体验无法持续打动人心,则留存率陡降。 |
此外,a16z(硅谷著名风险投资机构)也在其内部复盘中指出,当前很多 AI 社交产品其实只是 AI 模拟传统社交形态(如“信息流 + 对话”)的拟态创新,缺乏真正新范式突破。
换言之,部分 AI 社交产品在重构“人际连接”本质上尚未找到可持续的路径。
三、这反映了哪些宏观趋势或警示?
这个“死亡潮”不仅是某些项目失败,更是整个 AI + 社交 赛道在理性回归阶段的震荡。几点启示:
- 从“爆款跟风”到理性筛选期
初期资本、媒体推动下的“谁都做一个 AI 伴侣/AI 社交产品”热潮,现在正进入洗牌期:只有产品力扎实、有差异化、有可持续变现能力的项目可能存活。 - 社交不能被完全工具化
人际关系本质包含情感张力、矛盾、不确定性、身体感知等维度,而 AI 较擅长的是可控、可预测、模式化的输出。在人机融合的边界上,AI 社交可能在“情感补充”或“辅助”方向比“完全替代”更合理。 - 场景或细分市场可能是出路
整体大众社交可能难以用 AI 重新颠覆,但在某些细分场景(如心理辅助、情绪支持、角色扮演、语音日记、语言练习等)反而可能具备更好的契合点。 - 技术进化还在中期
模型、计算、边缘部署、对话一致性、多模态理解等能力仍在快速演化中。未来若有技术突破,新的 AI 社交形态或许能重新出现。 - 传统社交平台仍有优势
现存平台积累了用户、社交图谱、内容生态与变现渠道。AI 产品若要挑战这些平台,必须在“社交体验”“情感价值”上具备明显优势,或者找到差异化切入点。
四、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 / 转机点
基于当前挑战和趋势,我认为未来 AI 社交 / AI 辅助社交有几条可能的路径:
- “工具 + 情感辅助”混合型:AI 在后台辅助用户写文字、改语气、建议回复策略等,同时社交主体仍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。
- 深入垂直场景:如专注心理健康、情绪疗愈、老年陪聊、语言练习、睡前故事、日记回顾等,这些对情绪或陪伴有刚需的小圈子可能更易构建稳定用户群。
- 多模态融合 / 增强现实社交:文本对话以外,加入语音、视频、图像、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,让互动更具真实感和代入感。
- AI + 社区 / UGC 驱动:通过社区化、用户共创、AI 与用户共同生产内容,让用户不仅是被动接收者,也成为参与者。
- 数字分身 / 人格化 AI:为用户构建可持续“数字分身”,在特定场景代表用户发声、互动,但需要有明确边界(例如标识为 AI)以减少伦理风险。
- 变现模式创新:不能单靠订阅 / 打赏,可能发展出工具类增值、服务类变现(如情感咨询、陪伴服务)、联动实体(如虚拟礼物、现实体验)等混合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