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尺度最大“海上化工厂”中国造

全球尺度最大“海上化工厂”中国造

项目概况与亮点

以下是关于这个“海上化工厂”项目的公开资料汇总:

核心参数

  • 这艘被称为“海上移动炼厂 / 海上移动化工厂”的船名为 “亚历山大·德·古斯茂(Alexander de Gusmão)”
  • 它由江苏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建。
  • 长度约为 335.31 米,宽度约 60 米,型深约 33.51 米
  • 满载排水量约 46 万吨,属于全球最大的吨位级别。
  • 最大设计日处理原油能力为 18 万桶/天(即每天可加工 18 万桶原油)
  • 可处理天然气(大约 1,200 万标准立方米/天)
  • 最大储油能力约为 140 万桶原油
  • 报道中称它具备“世界最大吨位、最大储油量”的特点。
  • 它也常被称为 “最大吨位’海上移动化工厂’” 或 “海上化工厂 / 海上移动炼厂” 的代表。

为什么称为“海上化工厂” / “海上移动炼厂”

之所以给这类船舶取这样的称呼,是因为它的功能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海上油气生产平台,具有以下特性:

  • 集成加工能力:它能够在海上直接对采出的原油/天然气进行初步的处理、分离、脱水、脱硫、脱杂质等操作,而不仅仅是采油+输油。
  • 储存与卸油能力:它能在海上储存一定量的原油,并将处理后的成品油或经过处理的油送至外部油船或管线。
  • 设施的高度一体化:包括油气处理单元、化工设备、泵、管道系统、控制系统、污水处理、发电系统等多种设施都要集成在船体上。
  • 模块化与高要求工程:由于在海上作业,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、耐腐蚀性、稳定性,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抗风浪能力。

这些特性使得这种船几乎就是漂浮在海上的一个“化工厂”,能够在海上就完成多个流程。于是媒体和业内称它为“海上化工厂 / 海上移动炼厂”。


意义与影响

这个项目有若干方面的战略、技术与产业意义:

  1. 提升中国在海工装备领域的国际竞争力
    制造如此高难度、高集成度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装置,表明中国在深海采油 / 海洋工程装备上的能力不断提升。
  2. 降低物流成本、提升效率
    如果原油可以在海上就被初步加工、净化,减少中间运输及地面处理环节,有助于节省成本并加快流程。
  3. 满足远海、深海油气开采需求
   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枯竭,越来越多的油田分布在深海或远海,这样的海上集成装备正好契合未来发展趋势。
  4. 引领技术标准
    项目本身设定了较高的吨位、储油量、处理能力基准,未来可能成为类似装备的新标杆。

技术与挑战

要实现这样的“海上化工厂”并确保安全、稳定运行,面临很多技术挑战:

  • 强结构设计与材料选型:要兼顾强度、耐腐蚀性、抗疲劳等性能;材料选择必须优良。
  • 复杂的管路与管线集成:内部管道极其复杂,连接、隔离、泄漏控制都要精细设计。
  • 模块化装配与运输:很多功能模块在岸上预制后整装上船,要求模块化设计和接口标准化。
  • 稳定性与锚泊系统:在海上要能抗风浪、地震、波动干扰,同时保持稳定位置。
  • 安全、监控与自动化系统:任何小故障可能引发大事故,需要高度自动化、监控和冗余设计。
  • 运维与检修:海上环境恶劣,设备维护难度大,设计须考虑长期可靠性。
(1)
上一篇 2025-10-13 18:21
下一篇 2025-10-13 19:14

相关推荐

热辣重庆,在线出发 ...   网站改版中 ...